銀行房貸 未必以成交價計算
2009/11/25
�n�n�n部分業者自行鑑價 將使核貸成數下降
銀行業者指出,考量房地產市場有過熱的疑慮,銀行為降低授信風險,放款時不見得以消費者的成交價為貸款計算基礎,有銀行改採自行鑑價後依鑑價結果核貸,連帶使得以售價計算出的核貸成數下降,不少裝潢公司訂單最近也因此屢遭抽單。
房地產市場預售案去年起大增,不少投資客大舉進場,加上部分外來資金炒作,帶動房市行情扶搖直上。不過,隨著房地產市場轉熱,銀行授信開始降溫。 銀行業者指出,今年下半年起進入密集交屋高峰期,銀行受到之前雙卡呆帳風暴衝擊,加上擔心最近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在國內上演,對投資客和小套房等小坪數產品的授信轉趨保守。 銀行主管說,房市面臨的隱憂還包括新台幣升息趨勢與房市短期供過於求,預期銀行對房貸將持續緊縮。 最近不少裝潢業者接案後,又被客戶臨時取消,銀行主管指出,主要是不少購屋者款後,銀行核貸成數低於預期,導致自備款相對不足,搬家前的裝潢費也大幅縮水。 銀行業者表示,過去消費者辦房貸,都是依照與建商談好的成交價計算,貸款基本都有八成以上,有的建商甚至還會配合消費者來高報成交價,幫助消費者拿到成交價八成的房貸,但實際上貸到的金額就等於房屋交易價格,也就是百分百全額房貸。 現在為了避免類似狀況,再加上銀行預期房價過高,未來升息恐增加呆帳風險等因素,因此銀行業者甚至會針對部分個案或區域,另行鑑價,而非根據建商與消費者的成交價來計算核貸成數。且銀行自行鑑價結果通常都低於成交價,如此再以七成核貸,對消費者來說,假設銀行鑑價低於成交價兩成,則貸款七成其實等於是成交價的五、六成,消費者的自備款就相對要增加。 銀行建議,未來消費者最好多準備一些自備款,對於購屋貸款等資金安排的規劃,應採保守策略,才不會發生貸款後自備款不足的窘境。 政府單位和房屋仲介業者都提醒,國內房市需求有反轉之虞。銀行財富管理主管指出,無殼一族想趁房市景氣反轉時購屋,可透過「年成本法」試算是否比租屋划算。 華僑銀行財富管理部襄理黃振源表示,利用年成本法估算,考慮租屋的租金、押金和購屋的自備款及房貸利率,便可初步計算出兩者的成本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