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問題/桃園加碼社福 公共建設跟不跟?
桃園市各項社會福利成為吸引外來人口遷戶入籍的利器,人口增加固然是好事,但如果公共建設趕不上人口增加速度,會帶來交通擁擠、道路不堪負荷及生活品質下降的副作用,桃園市政府一定要有因應對策。
桃園市升格直轄市以後,「優渥」的社會福利有如磁鐵般吸引外縣市人口遷入,從今年元月人口快速成長情形可窺一二,雖然大多數人都樂見桃園「高檔」社會福利,但所衍生的預算排擠效應以及副作用,還是值得探討。
桃園市104年度的社會福利支出高達131.26億元,占了全年總預算920億元的14.26%,次於教育科學文化、經濟發展支出,排名第三,若和103年度社會福利支出80.7319億元相較,高出50億元,雖然同是排名第三,但103年總預算為702億元,是否會排擠其他建設,值得觀察。
桃園市遷入人口如果持續高度成長,湧入的龐大人口,勢必會增加交通及道路等各種公共設施的負荷,而桃園區、中壢區等都會區道路並不寬敞,整個桃園市也沒有到達台北等直轄市的都會格局,人口越多,只會造成交通更塞、馬路更擠,出現公共設施不敷使用的後遺症。
此外,由於查核不易,遷入人口當中,會出現設籍桃園市、實際住在外縣市的「假桃園市民」,這些人只想領桃園的社會福利,卻對地方毫無貢獻,把桃園市政府當成「提款機」的畸型怪象,市府當局要未雨綢繆
|